"父母有没有统计过,在一天当中,或者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究竟对小家伙说过多少次“不”、给过多少遍否定的评价。殊不知,这种习惯性的抚养方式,极大得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并且挫伤甚至打消了他对自我探索与学习的兴致。这恰恰被忽略了。 父母为孩子的生活打造了各种各样的情景、模式、情节,并且直接反射到孩子的性格及成长中。孩子非常清楚得意识到他们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包括口头与非口头传递的一切。父母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听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思考平时都对孩子说了些什么。你们是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们的“错误”之上? 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关注孩子的负面表现,那么最好停下来!父母最好看看能不能找到生活中的积极面,用来更好得解决孩子所谓的“问题”。通过这个方式,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一个计划,并且使它行之有效。有的父母会常常问孩子:“你会想做什么?”孩子的建议往往超出家长意料得好。 “不”的反面效果 父母说出太多的“不”会阻碍孩子...
"本文首先介绍了“红孩儿”这个课程,作者曾经独自去旁听了一下课程的内容。作者并不认可这个课程的教育方法,认为有些会让孩子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有些处理事件的方法并不可行。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放养。 亲爱的放养的孩子:你是否对“红孩儿”这个课程很熟悉?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安全的课程,在我所居住的地区,这个节目很受妈妈们的欢迎。我还没有让我的孩子来上这样的课,但是有一次我在我儿子上体操课的时候来偷偷地听过这门课程。 我听到的课程的一些内容 其中的一些内容,我大概记住的有:怎样和公交车上蛮横不讲理的人讲话,如果有人弄哭了孩子应该告诉谁。(尽管我不知道为什么父母们不在家中教给孩子这些,而是给别人钱,让他们来教。)然而,有些“陌生危险”的安全处理方式几乎能让人疯狂。在这里上课的许多学生都是8——12岁的孩子(我已经问过相关人员了),他们被告知,在人多的地方应该手拉着手,不论发生什么。 我的教育方式 当然,我采用了放养式...
"似乎没有什么让父母不能带动孩子与其合作更令他们沮丧的了。孩子的无动于衷令父母产生不被尊重、无力等各种负面情绪。来自于早期童年教育的专家们提出以下一系列“作战方案”,适用于对孩子进行的每一天的一贯性纪律培养。 获得注意 父母试着将说话的音调降低到等同于耳语的程度,然后明确提出你的要求。孩子们通常会用咆哮、大喊大叫、故意提高嗓门,或者用极度沮丧的语气跟父母说话。当他们面临着父母说话声音的转变,并适应、学习,进而调整自己说话方式的时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配合。而这一招通常比较管用。 要求+奖励 当父母想让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比如清理房间、刷牙、洗碗,不妨试试这样的表达:“当你整理好你的房间,我可以陪你玩一个游戏。”或者“当你刷好牙,我给你读会儿故事书。”父母适当得使用“当怎样怎样,然后怎样”这样的方式,如果持续性得使用,孩子则会习惯这样的节奏,并且很清楚自己的爸妈又在使用作为父母的特权了。父母务必注意的是,无论接下来给孩子的奖励是什么,那一定是他特别喜欢...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既要工作又要照看孩子,与朋友交流的机会就变得很少,因此当孩子在这种时候不断打扰自己,父母们就会很生气。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得耐心和等待,因此经常在不适宜时打扰父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解决孩子不断打扰父母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沉浸在与朋友交谈的欢乐中这种机会很难得。既要进行繁忙的工作,又要照看孩子,这使得他们与其他父母甚至自己的伴侣交流的时间都变得很少了。由于交流机会如此之少,如果孩子在这种时候不断打扰甚至是故意打扰自己,父母们生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孩子坐不住,常打扰父母 对于八岁以下的孩子,你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耐心这种特质。年幼的孩子们天性好动,因此父母在聊天时让他们安静地坐着等待这种事经常失败。想要心平气和地处理好他们的打扰,父母需要计划和锻炼,以避免把潜在的积极交流变得一团糟。 孩子的打扰有多种形式,不断与他人说话,故意发出很大的声响或者拉扯父母以吸引其注意力。让我们来面对它们吧。许多成年人都会在孩子蹒跚学步时期对他们做这些事情以鼓励他们多做活动,因此孩子长大后尝试...